位置:首页 > 医药原料资讯

国企资源优势造成扎堆原料药经营局面

来源:中国制药网 更新时间:2014/3/10

  随着国内环保政策趋紧,临床限制使用抗生素,传统大宗原料药内需也在下降,内忧外患正在考验着原料药生产企业。对这些企业来说,已经到了必须反思、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战略的紧要关头。

  众所周知,我国原料药企业以上市公司为主,其前身多是国有企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沈贤姬表示,原料药是制药发展的基础。我国制药业起步较晚,技术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鼓励原料药发展,以满足老百姓的用药需求。国有企业在这一时期政策引导下首当其冲成为受益的主体,不仅扩大了规模,增长了效益,还奠定了行业龙头地位。

  我国发展的传统大宗原料药以青霉素系列、维生素系列和解热镇痛类为主。随着上世纪90年代全球原料药产业转移,我国逐渐成为传统大宗原料药生产中心。

  公开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原料药中间体出口量为52.08万吨,金额为20.47亿美元,而2004年的出口量已经飙升到104.36万吨,金额为37.56亿美元,原料药出口量近6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7%以上。其中,青霉素和维生素C分别占据了世界供应量50%以上的份额。

  "青霉素工业盐领域曾在2006年之前发生过6次价格大战,每次都鲜血淋漓:谁吨位大,成本低,谁就扛得住,反之就被挤出市场。"一位业内人士回忆。通过价格战,青霉素等大宗原料药品种产能不断集中,龙头企业的地位也进一步巩固。

  奥星公司药品政务顾问、原料药行业资深人士徐禾丰认为,正是国企独特的资源优势造成了大企业病,形成扎堆原料药经营的局面。

  多年来,我国以规模、产能、总产值等指标评定行业排名,推行出口导向性政策,长期忽略利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导致企业追逐盲目做大的原因之一。我国加入WTO以后,谋求比较优势中的规模效益也是企业盲目扩产的推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