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医药原料资讯

人参价格7年涨了7倍 中药材频演过山车行情

来源:重庆商报 更新时间:2015/3/16

  药源网:近期,人参的价格又猛涨了一大截。如果从2008年开始计算,人参的价格已经上涨了700%,相当于每年涨一倍。然而。即使价格一路走高,经营户的日子却并不好过。近日,商报记者了解到,已有东北参商退出重庆市场。即使仍在坚守的参商,也已开始转型。其实,人参只是目前中药材价格“过山车”的一个缩影。经过这几年的资本推动,众多中药材价格高企。高行情造成的部分中药材生产过热后患,正开始逐步显现。

  探市 东北参商半数退出重庆

  “虽然现在生意不好,但也只有坚持。”昨日上午8点半,药商刘仁才来到位于巴国城茶城3楼的门市准备开门营业。业内都知道,这座商城的3楼曾是东北参商在重庆最为密集的人参零售点,2012年时多达十几户。然而,记者昨日上午在现场看到的却是一片冷清——卖人参的只有3家。

  商报记者看到,在刘仁才的店里,散装人参寥寥无几,更多的是摆满了礼盒包装好的东北参。

  “年后开业到现在,人参才卖出去三根。”刘仁才告诉商报记者,与前两年相比,现在的生意太清淡。 “2012年的时候,每天都能卖出几盒,节假日的时候卖出十几盒都很正常。”刘仁才还介绍,和他相熟的几个朋友,也在做人参生意,但情况和他差不多。

  据商城内的其他经营户透露,已有3户东北参商因经营不善返回东北,其他的也撤出了商城。记者试图联系那3位返回东北的参商,却发现他们的手机已处于停机状态。商报记者从多个药材市场经营户及管理处了解到,以前分散在储奇门、巴国城等市场的东北参商总共约20户,而现在分布在巴国城、菜园坝药材市场、水碾药材市场的东北参商只有9户了,其余的基本上已退出重庆市场。

  在刘仁才看来,人参价格飙升、消费需求不旺盛是生意不好做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重庆的市场需求并没有那么大,另一方面,进货价年年涨,销售价一旦也跟着涨,部分老顾客就会不买账,所以有时我几乎是亏着在卖。”刘仁才无奈地说,近两年他已遇到过多次销售价低于产地购进价的情况。

  随后,记者辗转联系上从商城内迁出的2户东北参商卞强和王爱斌。他们虽然没有返回东北,也在坚守人参生意,但已开始忙着转型。卞强已经不租门面了,把货屯在家中销售。而王爱斌则放弃了销售惨淡的高档礼盒装,从零售转向做大众品类的批发。而继续在商城内坚守的刘仁才,只要一有资金就会引进其他滋补药材来平衡利润,现在他的门店已俨然是一个品种齐全的药材小超市。

  探因 资本推高人参价格

  奇怪的是,在交易清淡的同时,人参原料的价格却居高不下。中药材天地网数据显示,“生晒45支”东北人参(通常以20、25、45、80支为一个单位进行出售)的报价2013年底时是550元左右,目前最新报价是693.7元,涨幅近三成。

  在对人参产业链条进行梳理调查之后,商报记者发现,大型药企大量资金的进入,是推动参价飞涨的重要因素。

  2012年,国家将人参列为“新资源食品”,打破了以前人参只可被用作药品的陈规,即实现了“药食同源”,用途的突然放大促使需求在这几年里井喷——这样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大型药企。商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一大批实力药企纷纷将资本投入到人参领域,尤其是本身需求人参作为原料的的药企。资料显示,紫鑫药业、康美药业、益盛药业、太安堂等为代表的上市药企,近几年在人参产业上的投资超过百亿元。

  大型药企大量收购人参,给出的理由是发展人参食品、保健品等新产品,而这样的“新故事”也让资本市场给予了它们新一轮股价上涨的部分理由。
此外,可以种植人参的土壤也越来越少,造成了资源的稀缺。刘仁才介绍,人参对所栽植的土壤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必须是原始的林区,这些林区在完成前期的林木采伐之后,要将所有的树根和植物全部砍伐掉,然后对土壤进行翻耕, 但由于种植完人参后土地养分耗尽无法继续种植,届时会种植苗木退耕还林。公开资料显示,最近几年,由于当地政府在森林保护资源上的收紧,导致能够供应人参种植的林地资源越来越少。

  纵深

  中药材为何上演过山车行情

  事实上,“疯狂的人参”只是近几年中药材整个产业的缩影。

  商报记者了解到,除了人参外,金银花、三七、太子参等中药材都或多或少出现过暴涨的情况。

  以三七为例,三七的价格从2006年的每公斤均价50元,一路上涨,在2013年年初最高曾飙涨至每公斤均价1000元左右,平均涨幅超过20倍。“品质较高的20头三七,更是突破了1200元/公斤大关。”
不过,最终三七仍然走下了神坛。“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三七价格一路下滑,在年末才企稳,目前均价在400多元/公斤。”重庆菜园坝中药材市场药材商周强介绍。

  商报记者看到,中药材天地网上最新交易的云南头春三七价格为417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下降一半还多。

  “金银花、三七、山银花还有太子参等品种,这几年都出现过这种暴涨暴跌的情况。”菜园坝中药材市场的一中药经销商分析,这可能与近年来市场的这些中药材供应量增大有关,量多了,收购价就跌了。

  卓创资讯分析师赵镇认为,中药材大起大落,除了种植户盲目跟风、市场供需失衡外,资本的推动也是重要原因。

  “比如太子参这样的中药材,资本非常容易炒作。”菜园坝中药材市场一位曾参与过几次中药材炒作的商家告诉商报记者。

  上述爆料人表示,炒作的手法是,资金到主产地,先用高于正常收购价的价格,不断的小批量买入,每隔一段时间以同样手段来收购,如此数次之后,产品的价格就自然而然地炒上去了。

  上下游被动跟随很受伤

  以345味中药材为样本的中药材天地网综合200指数显示,从2008年来,该指数上涨了130%。

  在中药材价格上涨的推动下,上游的种植户和种植企业也难心平静气。秀山县一位张姓普通农民告诉商报记者,他家有30多亩的承包地,2012年金银花价格走势很好,他就跟风种植,虽然用了一年生的苗,但是前两年亩产都很低,等2014年亩产上来后,金银花价格却陡转直下,最终收益只能保本。

  除了药贱伤农外,下游生产企业也被中药材的涨价搞得焦头烂额。对药企来说,中药材价格上涨将加大他们的成本压力。“在我国药品限价、降价政策下,药企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压缩。”重庆中药研究所负责人李隆云告诉商报记者。

  为了应付中成药的上涨压力,不少企业只有投巨资建设自己的原料基地。重庆太极集团几年前就已经建设了药材基地,此外重庆华森制药为了应对药材涨价,近几年在重庆多个区县建立了GAP种植基地。华森制药相关人士表示,自建种植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应对原料价格波动给生产带来的影响,但也面临着GAP种植规范的考验,无形中加大了企业运营成本。

  建议

  健全信息发布和预警机制

  实际上,中药材属于特殊的农副产品,中药材市场价格想要稳定,需要政府、协会、企业等多方面联合,建立有效预警机制和储备制度。

  商报记者在采访时,多位中药材种植大户都在呼吁建立更加及时的预警机制,以防止盲目种植。而重庆中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曾定伦表示,还要充分发挥中药材专业信息平台的作用,由国家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建立信息发布预警机制。

  “目前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对接的机制不完善。”李隆云建议,药企建立原料基地,和当地种植户签订合同,这样农户产出有了保证,药企也可以控制成本。此外,李隆云还建议,可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依托电子商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需定产即保障了供给,防止药贱伤农现象的频繁发生。

  曾定伦建议,国家应建立和实施种植户补助政策,在必要时采取国家和企业收购储备,发挥储备的蓄水池作用,解除药农的后顾之忧,解决药企的尴尬。“还要加强监管将炒作的行为暴露在监控体系下。”【药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