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网:昨日,从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等主办的“制药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研讨会”上传出消息,截至目前,已有22家北京制药企业的原料药厂将从北京转移或新建于“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根据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北京市关于产业调整的相关政策,2017年北京市现有原料药生产企业将进行调整、转移或退出。4月11日,在河北沧州举办了北京首批生物医药企业入驻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工奠基活动。在本次研讨会上,近百名来自(包括已签约或入驻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北京药企负责人、工程设计人士及质量负责人、制药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医药工程公司代表等参会,借北京原料药产业转移至河北沧州渤海新区之机,共同探讨提升原料药质量管理,拒绝污染转移,做好绿色制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记者从已在该园开工建新原料药厂的北京葡立药业有限公司厂长郭晓峰那里了解到,该公司9月份将开始环保项目投建。入园企业很希望能趁新建的机会实现“技术、环保上的高起点”。
据了解,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污染负荷量和治理难度很大。“企业现有污染治理设施基本是‘三同时’(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产物。有的设施虽然几经改造,也基本上是基于当时的产品产量产生的负荷,瞄着当时的排放标准设计实施的,基本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基本思路。即便当时是匹配的,一旦工况出现变化,就会失衡,成为不匹配的了。”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环保项目专家张道新认为,“企业的污染治理与环保管理很难做到万无一失,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一些企业很难经受得住严格的环保检查。”
与会专家一致认可,污染是由工艺、工艺装备和管理原因产生的,其中工艺是最主要的因素。以往拼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拼人力、拼设备、拼资源能源的粗放型高投入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和终端污染治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了,必须寻求一种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即内涵型增长方式。张道新认为,清洁生产模式该上马了,应“尽可能地采用环境友好工艺”。比如,以2011年阿莫西林年产量20309吨测算,采用酶法工艺可节约有机溶媒二氯甲烷、二甲基乙胺、异丙醇原辅料3.86万吨;节约电力1625万千瓦·时,蒸汽7.1万吨,水6.3万吨;COD减排4469吨/年,氨氮减排306吨/年,年可节约环保治理资金1423.25万元。
在污染治理管理方案的选择方面,张道新建议,首先,必须转变终端治理的治理模式,在车间工段、岗位等上游源点,采取减少污染的技术手段实现减污,对于浓度高、毒性大的污染物单独收集处理,以减少终端治理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实现持续稳定地达标排放。其次,要改变污染治理只为减少污染影响的治理思维,首要考虑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处置,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第三,应改变污染者独家治理运营的观念,可选择第三方治理,这也是走出污染治理困境的机遇。最后,应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环保管理与安全管理水平。【药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