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中国医药产业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中国入关十几年来,中国医药产业取得了高速发展。中国医药市场快速增长,2009年进入全球前十,2010年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列全球第三,目前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与此同时,本土制药企业经过多年的耕耘发展,也颇具规模。中国医院市场中三分之二的销售额来自于本土医药企业的产品,进口和合资产品仅占三分之一,且增长率落后于本土企业。相比之下,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外资药品的市场占比达到了70%以上。中国本土药企在振兴民族工业方面的贡献,非常值得我们骄傲。
随着国家对民生、健康与新药研发投入的增加,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的实施,一些有战略前景的本土制药企业,开始重视产品结构升级,不断投入研究开发,从低附加价值的原料和仿制药业务转型到高附加价值的高难仿制药、仿创药和新药的开发销售方面,迅速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拥有了下一个10年乃至20年高速增长的基础。
合作——走向世界的开始
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高速发展,跨国公司开始重视中国单一市场的开发,提出“在中国,为中国”的口号,针对中国市场深耕挖潜,不断加强在国内市场的渗透机会,纷纷在中国延伸产业链,开始向制造研发上游发展,同时积极寻求各方面的商业和研发合作机会。由此,新一轮的跨国合作狂潮拉开序幕。
最大的合作机会还是来自于商业合作,2012年,“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海正持股51%,辉瑞持股49%)和“先声默沙东(上海)药业有限公司”(默沙东控股51%,先声药业占股49%)分别成立,合作开发中国市场。2013年,美国安进公司与浙江贝达药业共同宣布将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共同推进安进公司抗癌药物Vectibix(帕妥木单抗)在中国的市场化。
合作研发方面,2011年底,阿斯利康与和记黄埔医药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抗肿瘤药沃利替尼(Volitinib,HMPL-504)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审批和销售。2012年6月,德彪集团与苏州爱斯鹏公司就抗肿瘤新药ASP-08126(德彪制药集团命名Debio1144)的全球开发及商业化达成排他性许可协议,德彪制药将负责该新药今后的临床开发及商业化。2012年9月,阿斯利康旗下MedImmune,和药明康德旗下WuXiAppTec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从事MEDI5117(免疫系统及炎症疾病药物)的研发和商业化。2013年5月,百济神州与默克雪兰诺公司签署抗癌药物全球合作开发和销售协议书,百济将负责BeiGene-283在中国开发和销售,与此同时默克公司将负责为世界其他国家地区BGB-283的开发和销售。
在投资方面,跨国公司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态度,方式上更具备可操作性。2008年,礼莱亚洲风险投资基金成立,到2012年末,该基金已在中国市场上投资了5.4亿元人民币,涉投企业包括浙江贝达药业(拥有第一个国产的抗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物盐酸埃克替尼)、南通联亚药业、上海亚醇生物科技、信达生物制药公司、上海复星普适医药科技等。2012年9月,联合博姿投资5600万英镑认购南京医药股份通过非公开发行的12%的股权,同时开展一系列的战略合作,以期加强对中国医药商业领域的渗透。
虽然当下中外药企的合作局面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跨国公司寻求合作的重点,还是为了中国市场这一巨大的蛋糕,国内药企切不可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和国际一流药企合作了,就具备了和国际一流大公司平等对话的能力,掌握了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或者说具备了全球市场的运做能力。在没有更广阔的地缘覆盖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无法与大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平起平坐。
中国药企走向国际,拢共分几步?
核心和关键在于标准突破和商业化运作能力。
第一步:制剂的国际化
在标准化突破方面,中国药企的表现应该是可圈可点的,目前国内有超过20家药企的制剂产品通过了美国FDA和欧盟的认证;海正药业,恒瑞药业、华海药业、北京赛科、南通联亚,均已有仿制药产品通过了美国FDA的批准,不过产品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结构方面,都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需要在未来逐步弥补。以绿叶制药、恒瑞药业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制药企业,其新药产品正处在美国FDA的不同申报阶段,有望于2015年之后陆续获得批准。
2013年5月,印度最大制药公司Ranbaxy同意接受美国司法部开出的处罚,该公司在美国的分公司因为销售掺假药物和未经实验证实的药物而被美国司法部处以5亿美元罚款。他山之石,值得借鉴和警醒,标准问题,是基础也是最大的风险控制点,丝毫不能松懈。
第二步:商业运作的国际化
商业化运作方面,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目前尚无一家国内药企进出全球百强名单,制剂的海外业务的贡献占药企总销售贡献均不足10%,海外业务的拓展主要以寻找合作伙伴的业务拓展(BD)为主,以代加工或底价供货为主要手段,拥有自己商业化队伍的企业寥寥无几,且覆盖非常有限。
除此以外,文化和理念冲突,也是除产品自身之外,企业在海外商业化运行方面的主要障碍。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有一个情节,讲学好英语的重要关键,不是词汇量,而是要“用美国人的方式来思考(Thinkingin American way)”。
海外并购,收购当地业务体系,无疑是企业进军海外市场,获得当地商业化运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绿叶制药于2007年收购了一家新加坡医药商业公司WBM(后更名AsiapharmBiotech),现在已凭借该公司的业务网络不断经营扩充,在东南亚区域形成了专业的本土化自营业务网络,东南亚业务已成为集团整体业务的有力补充。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并购方面,药企的收购相对比较保守,主要以技术驱动型为主,商业驱动型较少涉及,但在其他医疗相关领域,该类收购已有不少进展。
从2008年的药明康德收购美国AppTec,深圳迈瑞收购美国Datascope,到2012年的华大基因收购美国CompleteGenomics,再到2013年5月,复星收购色列医疗美容器械商AlmaLasers,迈瑞再度收购美国ZONARE医疗,微创医疗收购以2.9亿美元收购美国Wright髋膝关节业务,创医疗行业海外收购新高,都产生了不错的效果,我们可以预见,商业驱动型的海外药企并购,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结语:国际化是中国医药企业的梦想,几代中国医药人持之以恒为之奋斗,至今还在漫漫征途中。我们已经正走在从“制药大国”到“制药强国”的康庄大道上,未来,随着中国药企国际化商务能力的不断加强,我们必将实现从“中国制药强国”到“国际制药强国”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