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医药原料资讯

上海原料药展闪现外循环新看点

来源:医药经济报 更新时间:2023/8/2
辅料包材进军“一带一路”

2022年我国医药健康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207.88亿美元,同比下降7.09%。其中,出口额1295.49亿美元,同比下降13.67%;进口额912.39亿美元,同比增长4.19%。

剔除人用疫苗、诊断试剂、口罩、防护服四类产品,2022年我国医药健康类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6.46%,进出口总额增长5.43%,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

过去三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政策与监管体系均发生了变化,全球医药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面临重塑。面对新挑战,中国医药外贸、医药产业国际化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引进来”?如何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合作和市场竞争?成为从业者普遍关心的话题。

顺势而为,国际化是必由之路

“不同阶段防疫类产品出口的动荡起伏深刻影响着近三年我国医药外贸的总体走势。尽管经历了需求不稳、物流不畅、原材料价格大涨、汇率震荡等重重挑战,在相关政策助力下,凭借自身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中国医药外贸仍取得了优异成绩,显示出十足的发展韧性。”中国医保商会会长周惠在CPHI & PMEC China 2023召开前夕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与世界医药企业家高峰会上指出,当前,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外需增长显著放缓,国际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外贸发展环境严峻。受外部复杂环境的影响,医药外贸迎来全球本地化生产下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医药企业应积极应对,顺势而为,找到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上海医药副总裁李东明表示,中国医药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医药市场之一,随着医改政策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叠加影响,医药市场整体处于高度国际化竞争中。在此背景下,国际化已成为国内医药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融入主流,积极把握进入策略

尽管国内药企国际化发展起步较晚,国际化体系能力与国际领先药企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但在科兴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BD副总裁邵科博士看来,中国本土药企“百花齐放”“竞相出海”,已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榜样。而中国高品质药物的海外布局,应做好国际目标市场的选择,并把握进入策略。

IQVIA艾昆纬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总额达1.4万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1.8万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6%。2017-2022年,美国市场占据全球医药市场的49%,预计未来五年,美国市场仍为全球医药第一大市场。

李东明认为,中国医药企业可通过研发布局、兼并收购等方式积极进入全球主流市场竞争,提升创新国际化能力。同时,国内医药企业也要基于现有产品结构和产业能力,对于有特色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应结合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通过加快出口、国际合作、海外收购引进等方式实现快速布局。

此外,企业应不断提升符合国际市场的生产管理体系、国际注册与质量标准体系、国际市场拓展能力和商业渠道、法律和税务体系以及国际化的人才、团队、文化等竞争要素;依托资本力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配置,形成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体系。

“一带一路”,辅料包材加快步伐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近年来,“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国家GDP持续增长,医保、监管体系逐渐完善,健康消费水平显著提升,预计2026年新兴市场增速将是发达市场的近2倍,市场极具潜力。

要开拓“一带一路”医药市场,浙江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裁方红军认为,重点在于产品要符合客户需求。例如,中东大多数国家看重价格优势,但约旦更重视质量控制,需要通过更多的交流与客户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达成良好的合作。也可以通过展会找到一些合适的中间商,在其推广帮助下,发掘更多的客户,并在当地市场实现扩散效应。

“制剂出口过程中将应对国际市场各方竞争,‘一带一路’医药市场同样很‘卷’。”上海迪赛诺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安晓霞表示,医药企业布局“一带一路”医药市场需要有强大的自身竞争力,但建议国内药用辅料和包材行业也加快国际化的步伐,以避免企业在“走出去”时受限于药用辅料和包材的质量和成本,从而更好地助力医药行业国际化。

本站系本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